广州艾滋病人数持续上升:防控形势严峻
在广州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中,艾滋病疫情的发展态势引起了广泛关注。据广州市疾控中心的数据,广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居广东省第一,疫情上升势头未得到根本性扭转,总体疫情仍在不断增加。截至最新的统计,广州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例已达17861例,其中常住人口病例数为6958例,死亡886多例,存活6072例。这些数据背后,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现实。
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赵南先透露,今年广州新报告的艾滋病病例已超过1364例,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8.8%。与其他省会城市及省内其他城市相比,广州的艾滋病疫情相对比较严重。值得注意的是,学生、50岁以上老年人、男男性行为者、干部(含教师和医务人员)和流动人口等多类人群的病例报告数明显增长。特别是男男性行为者,这一群体的新感染率已超过27%,且基数庞大,估计活跃人数超过3.5万。
男男性行为者的高感染率成为广州艾滋病疫情的一大特点。王鸣主任指出,虽然这一群体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较高,但两成的男男性行为者近半年内性伴数在4人或以上,且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比例一直未见明显下降,始终在60%上下波动。这一不良行为模式导致了男男性行为者中艾滋病感染率的迅速上升,从几年前的5%-6%增长到如今的12%。
性传播已成为广州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。今年1至10月,性传播感染者占到了94.5%,其中男男同性传播占了43%,异性传播占了51.5%。这一数据表明,性传播感染者变得非常突出,尤其是男男同性传播的增加,使得防控措施落实的难度加大。
此外,学生和50岁以上老年人病例疫情也在持续上升。广州市青年学生发生性行为比例从2011年的6.48%上升到2014年的16.3%,其中1.21%的青少年甚至发生过商业性行为。而50岁以上老年人的感染风险则多来源于低档性方面的关系,同时男男同性传播的老年病例数也有明显增加。广州作为流动人口聚集的城市,存在着较多传染源输入的机会,非洲籍病例的影响不容忽视,占有明确国籍病例的51%。
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,广州市政府及卫生部门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防控。通过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、开展宣传干预、提升抗病毒治疗服务的可及性等手段,努力遏制艾滋病的传播。然而,防控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,如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不足、高危行为模式的持续存在等。
为了有效控制艾滋病的传播,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。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,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;加大对高危行为人群的干预力度,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;加强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,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覆盖率和成功率。只有这样,才能有效遏制艾滋病的蔓延,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。
致有过高危行为的朋友们:请留意,艾滋病的早期发现对于控制病情进展至关重要,这意味着更低的治疗费用与更长的预期寿命。HIV病毒一旦侵入体内,会迅速增殖,因此,每提早一天发现,对感染者而言都是宝贵的希望。
那么,如何做到早发现呢?目前,检测敏感度最高的手段是核酸检测,紧随其后的是抗原检测,最后是抗体检测。核酸检测的窗口期短至1周,相比其他方法提前了3周以上。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速度惊人,通常在感染后2至4周内即可达到高峰,未经治疗的情况下,每日可产生约10亿个新病毒颗粒。早期与晚期发现,其预期寿命的差异可能高达数十年。
显然,核酸检测能在病毒达到高峰前精准捕捉,为早期介入治疗赢得宝贵时间,极大有利于病情控制。若您近期有过高危行为,强烈推荐优先考虑核酸检测。若时间已过3至4周,抗原抗体检测同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请珍惜健康,及时检测,为自己赢得更美好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