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艾滋病患者人数:现状与挑战
在2024年12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我们迎来了第37个“世界艾滋病日”。今年的宣传活动主题为“社会共治,终结艾滋,共享健康”,旨在号召社会各界行动起来,共同担起防艾责任。在这个背景下,一个令人瞩目的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:中国现存活的艾滋病病毒(HIV)感染者/AIDS患者已达1,329,127例,这一数字占我国总人口的近1‰。
严峻的现状
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HIV)引起的传染病,它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免疫系统,导致患者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。从最初1985年记录的第一位艾滋病患者,到如今超过130万的患者人数,艾滋病的传播速度之快、范围之广,令人深感忧虑。特别是在年轻人和高校学生中,艾滋病的传播速度更是迅猛,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。
传播途径与特点
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、血液传播、母婴传播、共用注器传播以及不规范的医疗操作传播。其中,性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。在无保护的性行为中,艾滋病病毒可通过精液、女性生殖器,分泌物等体液进行传播。随着性观念的开放和性行为的多样化,性传播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。
此外,血液传播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。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,以及共用牙刷、剃须刀等可能引起血液接触的物品,都存在传播风险。母婴传播虽然可以通过有效的母婴阻断措施大大降低发生率,但仍然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。
防治成效与挑战
尽管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形势严峻,但我国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。通过实施“四免一关怀”政策措施、发布《艾滋病防治条例》、制定《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方案》等一系列措施,我国艾滋病经输血及血制品传播基本阻断,经母婴传播和注吸带毒的物质传播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,重点地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全国整体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。
然而,防治工作仍然面临着新形势、新挑战。我国新增HIV感染者呈现出“两头翘”的趋势,即青年人群和老年人群感染者的比例增加。性途径是艾滋病传播的最主要传播途径,提高重点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、掌握防艾技能对降低传播风险、减少感染十分关键。
社会共治,终结艾滋
要形成社会合力,推动防治工作落地见效,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。高风险人群要到正规机构早诊断、早治疗,避免逃避就医、随意停药、不坚持治疗等情况发生。同时,要杜绝高危性行为,重视暴露后预防。一旦发生高危性行为,要及时采取暴露后预防措施,显著降低HIV感染的风险。
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,它就在我们身边。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,才能终结艾滋,共享健康。让我们行动起来,共同为防治艾滋病贡献自己的力量!
致曾有过高危行为的朋友们:请注意,艾滋病的早期发现对于控制病情、减少治疗费用及延长预期寿命至关重要。HIV病毒一旦侵入人体,便会迅速增殖,因此,对感染者来说,每一天的及时发现都至关重要。
那么,如何做到早发现呢?目前,检测HIV的最灵敏手段是核酸检测,紧随其后的是抗原检测,最后是抗体检测。核酸检测的窗口期短至1周,相较于其他方法,能提前3周以上发现感染。HIV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极为迅速,通常在感染后2-4周内即达到高峰,若未进行治疗,每天可产生约10亿个新的病毒颗粒。
早期发现与晚期发现,对预期寿命的影响可能长达数十年。核酸检测能在病毒达到高峰前精准识别,从而为实现早期介入治疗、有效控制病情提供宝贵时间。
若您刚经历了高危行为,我们强烈建议您优先考虑核酸检测。若时间已过去3-4周,抗原抗体检测同样是一个可行的选择。请珍惜自己的健康,及时进行检测,为未来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