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述艾滋病的十条基本知识点
简述艾滋病的十条基本知识点
一、传播途径明确

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、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播。日常接触不会感染。
二、潜伏期长短不一

感染HIV后,病毒会在体内潜伏,平均潜伏期为8-9年,期间可能无任何症状,但具有传染性。潜伏期长短与个体免疫力、病毒载量等因素相关。
三、急性期症状非特异性

感染后2-4周可能出现发热、咽痛、皮疹、淋巴结肿大等症状,类似流感,但这些症状并非艾滋病独有,且约50%的感染者无急性期症状。
四、免疫系统逐步崩溃
HIV主要攻击CD4+T淋巴细胞,导致免疫系统功能逐渐下降。当CD4细胞计数低于200个/μL时,进入艾滋病期,易发生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。
五、抗病毒治疗是关键
目前艾滋病无法彻底治愈,但通过规范抗病毒治疗,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,使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,恢复免疫功能,延长寿命至接近正常人水平。
六、治疗依从性决定疗效
抗病毒药物需每日定时服用,漏服或自行停药可能导致病毒耐药,治疗失败。依从性差是耐药产生的主要原因,需严格遵医嘱用药。
七、母婴阻断成功率极高
感染HIV的孕妇通过规范抗病毒治疗、安全分娩和避免母乳喂养,可将母婴传播风险从30%降至1%以下,生育健康宝宝。
八、暴露后预防需及时
发生高危行为后,72小时内启动暴露后预防用药,可大幅降低感染风险。越早用药,效果越好。
九、检测是唯一确诊手段
艾滋病诊断需通过血液检测确认,包括抗体检测、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和核酸检测。窗口期因检测方法不同而异,抗体检测窗口期约3周,核酸检测可缩短至7天。
十、早发现早治疗益处多
早期发现并治疗可避免免疫系统过度损伤,减少机会性感染风险,降低病毒库建立,提高生活质量,延长预期寿命。拖延治疗会导致病毒库扩大,增加治疗难度和费用。
恐艾群体检测建议:优先选择HIV DNA核酸检测
对于有高危行为后极度焦虑、反复检测抗体仍不放心的人群,推荐进行HIV DNA核酸检测。该检测直接检测病毒基因组,窗口期仅需7天,远早于抗体检测的3周和RNA核酸检测的10-14天。
为何不推荐抗体检测或RNA核酸检测?
- 抗体检测窗口期长,恐艾者易因等待结果陷入长期焦虑,甚至出现躯体化症状。

- RNA核酸检测虽窗口期较短,但检测的是病毒RNA,在感染早期可能因病毒载量低出现假阴性。
- DNA核酸检测灵敏度更高,7天即可排除感染,避免因延误检测导致病毒库扩大。

行动建议:高危行为后7天,直接到正规医疗机构或疾控中心进行HIV DNA核酸检测,彻底排除感染可能,终结恐艾心理。